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针对我村贫困状况的扶贫思路研究

    信息发布者:后天商城
    2017-06-10 23:33:35   转载

    农村扶贫思路

    1 国家政府需要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基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反贫困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前提条件。任菜园村整体经济发展能力先天条件不足,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导致生产力发展低于平均水平,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自身脱贫能力不足。因此,当地政府要依据国家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力改善农村贫困户的生产条件,切实做到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使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逐步脱贫。循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大规模改进和兴修农田水利,提升农田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次,按照农村市场经济规律原则,改善农村基础交通设施,遵循投资与收益相一致原则,有效快速整合当地政府、村委会、村民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让农民能真正享受到交通便利所带来的收益。最后,加强公共卫生条件的建设,积极宣传和预防常见疾病,解决农村地区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建好乡村卫生院,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小病不出门、大病不出镇”。

    1.2 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严重拉大城乡发展差距,我国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大力扶持的同时,疏忽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造成现阶段城市整体水平在各方面都高于农村,造成农村发展落后。户籍制度对农民的歧视,人为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相对贫困的出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改革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等来保障、实现城乡居民的机会均,通过解决制度不均等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但是,仅靠户口制度的改革并不能彻底解决城乡分割的问题,如果只放开户口而没有其他配套政策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相对贫困问题。所以,必须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实现农民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发展,并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改革收入再分配机制来增强农民的脱贫能力。

    1.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援助制度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解决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养老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农村剩余人口多为老年人,他们劳动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患病概率上升,这些老龄人口成为贫困人口的主体。因此,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结合农村实际,采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农村老年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让他们脱离贫困。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还要改革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农村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逐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狠抓落实,从制度上保障贫困农民切实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

    配套健全的社会援助体系是有效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社会援助己经参与到我国农村反贫困治理的过程中,但是我们仍然应当不断完善与社会保障体系配套的社会援助制度,倡导社会力量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更为广泛的援助。建立以当地政府主导、村委会协作、村民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援助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把当地政府对贫困人口的道义帮扶变为一种有效的制度约束,鼓励更多的村民、乡镇企业和社会组织筹资、组建扶贫基金,而政府相应地对捐助扶贫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特殊的待遇及表彰奖励等。

    1.2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在对影响任菜园村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分析中,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造成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的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农产品在数量上己经可以满足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农业的发展目标也开始从追求增产向增收转化。从农民增收角度来看,单纯依靠扩大农业种植规模或指望国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必须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农业需要从技术水平较低的粗放型生产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生产转变,从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和市场农业转变。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在任菜园村种植业中,小麦、玉米是最主要的农产品,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各种农产品之首,同时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粮食现金收入中有75%来自小麦、玉米收入。因此,针对粮食总量供大于求而品质、品种结构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要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收益。

    1.2.2 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增加农民的综合收入

    从农村种植业生产结构看,粮食占有绝大比重,面对目前粮食供大于求的形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对农民增收将有重要作用。就经济作物而言,为适应当前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应尽可能扩大有竞争力的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重点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于经济作物的结构调整,具体如下:大力发展新鲜果树,积极发展无公害水果生产,着重优化品种结构,改善包装,扩大加工能力;是要适当增加蔬菜面积,扩大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面积,积极引进、开发新品种,提高蔬菜质量,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名特优稀高档蔬菜。

    1.2.3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积极推进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

    畜牧养殖业是农村经济中具有较强拉动力的产业。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为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它的快速发展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禽畜粪肥,可以逐渐改善土壤结构;畜牧养殖业是最容易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肉蛋奶类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畜牧养殖业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任菜园村畜牧业发展较快,畜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已经成为具有较大优势的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亮点。坚持“稳增猪鸡,大上牛羊”的原则,把畜牧养殖业作为一个大的产业加快发展,把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使其成为吸纳农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首先,要重视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强饲料和兽药等投放品的安全管理,推广健康的畜牧业养殖方式,改善畜产品口味,提高畜产品品质。其次,要重视畜产品深加工,搞好肉食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通过打造高品质、多品种的精深加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最后,大力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积极开拓鸡、牛、羊肉市场,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的肉类产品加工作坊。

    1.3 逐步改善并建立农村文化教育体系

    1.3.1 积极转变农民教育思想观念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一些农民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和小农意识的制约,根本认识不到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发达的生产技术不愿接受,更不愿对农业投资。另外,由于农民家庭子女众多,收入甚少,忙于生计,而不重视甚至忽略对子女的培养,造成大量农村青少年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辍学,从而阻碍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得原本就低的农民收入水平更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即要首先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摒弃那些封建思想,让农民重新认识教育的重要性。要达到这种目的,就需要在农村进行教育方面的理论宣传,深入农户家,和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向他们讲解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进行理论宣传的同时,也要用实践来示范教育在农村以及农业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农民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1.3.2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在影响农民收入的诸多因素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农民素质的高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巨大障碍。而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把教育投资视为生产性投资,而是把教育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致使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素质提高不快,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有思想、有素质、有知识的农民。

    1.3.3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思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应该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拓宽职业教育办学空间。一是要树立大职教观,积极面向市场,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农业技术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大力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除政府办学外,还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办职业学校。二是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走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思路,放宽招生条件和人学年龄限制,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允许学生边工作边学习。三是不断提高教育和培训效果,采取农场、学校、基地结合,传授、帮助、带动一体的形式开展讲课,可实行短期班与中期班相结合,重点指导与全面培训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

    1.3.4 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农民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而这种素质要求又绝非基础教育所能满足的,实用技术培训便成为养成这种素质的主要方式。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取向更加广泛,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将会更高,只有通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才能具备多方面的技术素质,从而满足非农就业的要求。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选派技术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培训;也可以抽调部分农民到县、乡集中学习;或者有针对性向专业户进行实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的科技知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二是培训的内容可以因人制宜,如对农村干部的培训,重点是如何带领群众致富等内容;对一般农民培训,可根据农业活动需要,传授实用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